网问答>>陈忠伟院士、李君涛教授,AEM综述: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硅基负极粘结剂的设计标准
问题
已解决

陈忠伟院士、李君涛教授,AEM综述: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硅基负极粘结剂的设计标准

时间:2025-07-24 17:35:28
陈忠伟院士、李君涛教授,AEM综述: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硅基负极粘结剂的设计标准
最佳回答
陈忠伟院士、李君涛教授,AEM综述: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硅基负极粘结剂的设计标准近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陈忠伟院士团队与厦门大学的李君涛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Design Criteria for Silicon-Based Anode Binders in Half and Full Cells”的综述文章。该综述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硅负极粘合剂的设计策略,以下为主要内容:一、研究背景硅(Si)因具有高比容量和丰富储量,被视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希望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体积变化,这成为其产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相应地,硅负极对粘结剂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既需要在面对巨大体积变化时保持电极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又要确保离子和电子传输通道的完整。开发适用的粘结剂是实现硅基负极工业应用的重要挑战之一。二、文章要点含极性官能团线性粘结剂的二次设计含丰富极性官能团的线性粘结剂与硅颗粒之间具有较好的界面作用力,在硅负极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如聚丙烯类和天然多糖类聚合物。但这类聚合物质地硬、机械强度较差,阻碍了它们在高质量负载硅电极中的应用。可对此类线性聚合物进行二次结构设计来优化其机械性能。例如,通过接枝刚性聚合物、小分子交联或交联刚性聚合物来提高刚性线性粘结剂的机械强度;通过接枝刚性聚合物小分子、接枝的软质聚合物或交联软质聚合物来提高其机械柔韧性。值得注意的是,聚合物粘结剂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很难同时提高,这两者在粘结剂设计时都需要考虑。导电粘结剂的优化设计导电聚合物粘结剂有望同时用作导电剂和粘结剂,以简化硅、粘结剂和导电碳的复杂三元界面问题,并通过减少非活性成分的用量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由于和硅界面作用力差、机械强度低,导电聚合物粘结剂在遭受硅的巨大体积变化后,无法保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针对此问题,可采用混合、交联、接枝、共聚等策略,在导电聚合物中添加其他功能组分或设计网络结构,以增强导电粘结剂与硅表面的界面结合力,提高机械强度或赋予离子导电性。多功能超分子粘结剂的设计策略近年来,具有功能性的超分子聚合物粘结剂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各种物理自修复键的应用提高了超分子的自修复能力,导离子作用优化了电极中锂离子传输通道。对于经历巨大体积变化的电极材料,尤其是硅负极,迫切需要开发具有强自愈能力、导离子作用和超分子相互作用的粘结剂。在了解聚合物中各单体的作用机理基础上,通过分子工程合成多功能超分子粘结剂对硅基粘结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策略选择性高,不受原始聚合物固有结构的限制,主要用到自由基聚合制备聚丙烯聚合物和缩合反应合成聚氨酯聚合物两种方法。从软硬角度设计粘结剂虽然通过设计网络结构可以提高粘结剂的机械强度,但随着活性材料质量负载的增加,电极结构的稳定性对粘结剂柔韧性的依赖程度明显提升。因此,在设计硅负极粘结剂时,机械性能的优化不仅要考虑机械强度,还要考虑柔韧性。研究表明,粘结剂的柔韧性和缓冲硅体积膨胀引起的应力的能力受粘结剂柔软度的影响。从聚合物的“软”、“硬”两点考虑,通过调节聚合物的软/硬组分是优化粘结剂机械性能的有效方法。即使是通过物理混合制备的粘结剂,也可能实现高负载硅负极的稳定循环。粘结剂在微米硅、硅-石墨电极和硅基全电池中的应用粘结剂在纳米硅体系中的研究较为系统和丰富,但在微米硅、硅-石墨体系中相对有限。更加严重的体积膨胀和界面反应问题使微米硅电极对粘结剂的要求更为苛刻。多功能自愈合型粘结剂、聚丙烯酸基网状结构粘结剂、柔性缓冲层基粘结剂在微米硅体系中表现出不错的效果。硅-石墨材料表面成分复杂,其粘结剂设计时既要考虑到粘结剂与硅之间的界面相容性,也要注意粘结剂与石墨之间的界面作用力。目前,硅-石墨体系中粘结剂与石墨之间作用力主要涉及的是π-π作用力。粘结剂在微米硅、硅-石墨电极和硅基全电池中的应用机理尚不够明确,仍需更多机理研究工作。展望尽管粘结剂在优化硅基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些粘结剂在商业电池上的应用仍然存在重大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粘结剂研究系统需要进行量化研究,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对各种力进行量化分析;就粘结剂的力学性能而言,维持电极结构完整的拉伸率和机械强度应进行量化研究。粘结剂的开发还缺乏权威性的指导和统一的规范,其基础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硅基材料工业化的应用,对硅基粘结剂的开发应考虑到溶剂无害、原料便宜、易于电极制备等方面。高性能粘结剂的开发对高能电池发展和储能电池的更新迭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三、通讯作者简介陈忠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国家首席科学家(CRC-Tier 1),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副主席,滑铁卢大学电化学能源中心主任。陈忠伟院士带领一支
时间:2025-07-24 17:35:34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