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问答>>【春树律师葛树春以案释法】男子因公开实名举报被指不实身陷囹圄
问题
已解决

【春树律师葛树春以案释法】男子因公开实名举报被指不实身陷囹圄

时间:2025-11-17 03:51:47
【春树律师葛树春以案释法】男子因公开实名举报被指不实身陷囹圄
最佳回答
张某和杨某宾的行为主要构成诬告陷害罪,同时根据具体情节可能涉及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的认定争议,但核心定性为诬告陷害罪更符合案件事实与法律逻辑。具体分析如下:一、构成诬告陷害罪的法律依据与事实匹配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捏造事实:张某、杨某宾与牛某为报复张某慧,虚构“开发商向公职人员行贿”的事实,并制作举报视频,符合“捏造”行为。虚假告发:三人将视频在多个微信群传播,意图使张某慧、艾某军受刑事追究,属于“作虚假告发”。主观意图:警方通报及案件描述明确其目的是报复,具有陷害他人的直接故意。情节严重:三人行为导致张某慧、艾某军面临刑事风险,符合“情节严重”标准。结论:张某、杨某宾的行为完全符合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警方以该罪名刑事拘留二人具有法律依据。二、是否构成诽谤罪的争议分析诽谤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要求: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三人捏造行贿事实并在网络传播,满足客观行为要件。损害他人名誉且情节严重:视频传播可能贬损张某慧名誉,但需满足“情节严重”标准(如点击量、转发量)。告诉才处理:诽谤罪原则上需被害人自诉,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本案关键点:三人主要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而非单纯损害名誉,因此诬告陷害罪更能准确评价其行为性质。若被害人选择自诉诽谤罪,需证明传播行为达到“情节严重”(如同一信息被点击5000次或转发500次以上),但案件未提及具体数据,且诬告陷害罪已优先适用。结论:诽谤罪可作为补充罪名,但本案中诬告陷害罪优先适用,除非被害人坚持自诉且证据充分。三、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争议分析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解释》,寻衅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认定需满足: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本案无直接辱骂或恐吓行为,不适用该条款。编造虚假信息破坏公共秩序:若虚假信息传播导致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如引发群体性事件),可能构成此罪。本案关键点:三人传播视频的主要目的是陷害特定个人,而非破坏公共秩序,未提及引发公共混乱的后果。诬告陷害罪与寻衅滋事罪的法益保护重点不同(前者为他人人身权利,后者为社会秩序),本案更侧重前者。结论:寻衅滋事罪的定性依据不足,优先适用诬告陷害罪。四、罪名竞合与最终定性法条竞合: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寻衅滋事罪存在部分行为重叠,但根据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应选择最贴合的罪名。优先适用:张某、杨某宾的行为以陷害他人受刑事追究为核心,符合诬告陷害罪的立法目的,且警方已以此罪名处理,司法实践中通常优先适用该罪名。网络截图五、总结与延伸思考核心定性:张某、杨某宾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证据充分且法律适用明确。补充可能性:若被害人自诉且证明诽谤情节严重,或传播行为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可能涉及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的补充认定,但本案中无需叠加适用。启示:公民行使举报权时需以事实为依据,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将承担刑事责任;遭遇不实举报时,可通过刑事自诉或报警维护权益。欢迎留言讨论:您认为本案是否存在其他定性角度?或对罪名适用有不同观点?
时间:2025-11-17 03:51:53
本类最有帮助
Copyright © 2008-2013 www.wangwen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2000710号-1
投诉邮箱: